当前位置: 研究中心 活动报道

细织匠心育桃李 分层轮训绽芳华

——渝中区中职文化艺术区级教研活动

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如何在大班额教学环境下实现精细化教学,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获,成为众多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2025年5月29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学研讨活动在重庆市渝中职业教育中心开展,重庆市渝中区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文化艺术类兼职教研员李秀娟老师给区域专业老师带来了《俯卧位身体按摩准备工作》美体理实一体课,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引发了参与教师的深入思考与热烈讨论。

李秀娟老师执教美体课程,针对授课班级 54 人的大班额现状,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她将仰卧位身体按摩准备工作项目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解,拆分成折毛巾、垫纸巾、铺美容床洞口、照顾顾客翻身等多个知识小点。这种化整为零的教学策略,如同将复杂的知识迷宫拆解成一个个清晰的小房间,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技能要点。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采用了独特的分组轮训模式。每教完一个知识小点,便安排 16 名学生进行技能展示,随后她逐一进行检查、评价与指导。如此一轮又一轮,有条不紊地推进教学,确保了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关注与指导,真正做到了“一个都不能少”。

在评课环节,李秀娟老师率先分享了本堂课的设计理念。她表示,面对众多学生,细分知识点和小组成员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大班教学中“一锅煮”的困境,让每个知识点都能精准地传递到学生心中,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反馈。通过多轮次的检查与指导,不仅强化了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更让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紧密、有效。

重庆市工艺美术学校的王玲老师对李老师的课堂教学表示高度赞同。她坦言,自己在化妆学科教学中,也常常面临班级人数过多带来的诸多问题。当班级人数达到 30 多人甚至 40 多人时,课堂纪律难以维持,先完成任务的学生也常常无所事事。而观摩了李秀娟老师的课后,她豁然开朗,认为分组分轮次的教学方式值得借鉴。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组织课堂,还能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在不断的实践与反馈中提升技能水平,为她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渝中职教中心凌燕老师指出,将重难点细分成一个个小点的教学方法,具有显著的优势。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对复杂的技能操作感到难以把握,而李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聚焦于每一个细节,逐步攻克难点,从而对技能的掌握更加精准、扎实。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培养了他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渝中职教中心曾露丹老师在肯定李老师教学成果的同时,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她观察到,尽管李老师对每个学生都进行了评价与指导,但仍有个别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对操作步骤不够熟练。为此,她建议将操作步骤打印出来,分发给每个小组。这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随时对照步骤进行操作,更加轻松地掌握技能要点。这一建议充分体现了教师们在教学研讨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也为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提供了新的方向。

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专职教研员李红利老师对本次教学研讨活动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总结。她高度评价了李秀娟老师分小组分轮次的教学方法,认为这一方法巧妙地解决了大班额教学中老师难以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难题。通过多轮次的指导与反馈,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充分的锻炼机会,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同时,李红利老师也提出了新的思考与建议。她认为,老师们还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组织方式,尝试将学生分成 AB 片区。在教学过程中,A 片区先复习旧知,老师则专注于教 B 片区学生新知;当 B 片区学生进行练习时,老师再转向 A 片区传授新知。这种交错式的学习模式,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让不同学习进度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本次这堂研究课,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实践,更是一次教学创新的探索。此次教学研讨活动,为教师们搭建了一个交流与学习的平台。通过对李秀娟老师课堂教学的观摩与研讨,老师们不仅分享了教学经验,更碰撞出了创新的火花。

供稿:研究中心 文:李秀娟 图:李秀娟

审核:胡侯乐 刘娟 朱喜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