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中职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兴趣不足、理解困难等问题,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如何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享受学习,成为中职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课题。
2025年5月28日,研究中心语文学科区域教研活动在重庆市渝中职业教育中心教学楼五楼多功能厅举行,本次活动旨在分析中职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心理特点,探讨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的有效策略,促进文言文教学的优化与创新。重庆市工业学校语文教研组长李春梅老师开展了《由知之者到乐之者——中职学生文言文学习心理及指导》的专题讲座。在中职语文兼职教研员罗春燕老师的组织下,来自区域四所联盟学校的42名语文教师聆听了讲座。
李老师由中职语文教科书《基础模块》篇目《劝学》《师说》中的“学不可以已”“能者为师”“教学相长”引入,结合新课标“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培育文化自信,不断完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强调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培养“德技并修”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围绕“中职生文言文学习心理及指导”,李老师分四部分开展讲座。(一)叩问现状——中职生文言文学习的现实困境。李老师诊断了中职生文言文学习困难的三重“墙”——畏难情绪墙、实用主义墙、审美隔阂墙。其表现为:“天书效应”让基础薄弱者望而却步,翻译任务变成“考点竞猜”游戏,文言学习缺乏生活场景关联。提出破局路径:从“墙”到“传送门”的改造计划——心理脚手架、使用连接器、情感共鸣舱。(二)追本溯源——中职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心理动因分析。1.认知负荷过载引发为难情绪。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当文言文学习难度超出学生现有能力,导致其挫败感,让学生感到文言文难学。2.价值认知错位导致的意义缺失。中职学生更关注“实用性”,与文言文的“隐性价值”产生冲突。3.审美图式差异造成的情感疏离。中职生成长于数字化时代,习惯了短视频、碎片化阅读,对文言文“练字琢句”“借景抒情”的审美方式存在距离感。(三)破局之道——基于文本特质的教学策略建构。1.分层教学法——在《游褒禅山记》中因材施教,设计一场穿越千年的研学旅行,探游踪,悟哲思;2.情境还原法——在《烛之武退秦师》中触摸历史温度,针对学生“文言文叙事枯燥”的心理,情景还原,角色扮演;3.哲思引导法——在《赤壁赋》中探寻生命坐标,针对学生“文言太深奥”“和自己的生活没有关系”的心理,意向思辨,专业迁移,延展至职业发展中的变与不变。(四)总结展望——让文言文成为成长的精神底色。李老师谈到“文言如舟,载梦远航”,认为教育是一场温暖的遇见,文言文教学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职生不是不爱传统文化,只是需要更贴近他们生命体验的打开方式;他们不是学不好文言文,只是需要更符合认知规律的引导策略。
讲座结束后,老师们开展研讨。渝中职教中心谢艳平老师对李老师的工作热情与钻研精神表达敬意,针对当前教材中文言篇目过多、课时较少的问题,谈到自己文言教学中的困惑,主张文言教学应重视诵读、注释、翻译,强化课堂笔记。重庆市两江职业教育中心吕薇老师认为本次讲座收获很大,中职、综合高中教材文言篇目重合率达40%,学生学起来感到吃力,李老师提出的“情境结合”“学生表演”等方法,在实践中确实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吕老师建议开展“读书分享”活动,就学生课堂加分问题与李老师展开了互动。重庆市工艺美术学校尤利老师认为,李老师身为一线教师,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能开展本次讲座,对文言文教学进行深入思考研究,尤为难得;从心理学角度谈文言文教学十分新颖,契合学生专业,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因周课时较少,虽不能作为教学常态去贯穿实践,但“诗和远方”也能让老师们的专业道路越走越深、越走越远。
最后,兼职教研员罗春燕老师总结。罗老师认为,区域教研活动既离不开专家的高屋建瓴,也要有一线教师们“知无涯而进”的同舟共济。文言文教学如何“活”起来?怎样结合中职学生学习心理破解文言文学习障碍?本次专题教研活动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系列激发兴趣、提升效果的教学策略。罗老师倡导,文言文教学应立足学生实际,注重趣味性、实用性和层次性,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探索”,真正实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教学目标。未来,语文教师们将继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如利用AI辅助、开展跨学科文言文项目学习等,进一步提升文言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供稿:研究中心 文:罗春燕 图:罗春燕
审核:胡侯乐 刘娟 朱喜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