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中职业教育中心
课程教学评价办法
一、指导思想
强化“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职教理念,树立“以人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的评价理念,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成长、课程水平提高、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及水平进步的评价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的目标。
二、评价的目的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诊断、激励和导向。 (一)对教师工作的现状做出诊断,找出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评价所获取的信息,及时改进教师工作,调整教师发展计划,让教师明确改进和努力的方向。 (二)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发展。 (三)引导教师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按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从而建立并完善“135”的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一)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为原则。
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质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属于量化评价,形成性评价关注评价过程和评价对象的发展,它立足现在、兼顾过去、面向未来;终结性的评价面向过去,关注评价结果。质性和量化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整合,将评价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通俗化。
(二)以评价主体多元化为原则,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
建立以学校为主,由教师、学生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评价模式,加强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使参与教师评价的人都能有所收获、不断促进共同发展。
自我评价和反思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非常重要,只有教师本人才最了解开展课堂教学的外在情境和内在条件,清楚所教学生的水平、特点与需要,知道自己在教学设计与实施环节中的内心历程。而且,只有教师自主参与,自我评价,评价结论和建议才能更好地被教师接受,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自我改变、自我完善的欲望与热情,才能使教师从评价中受益。教师的自我评价不是为了确定教师教学的等级,而是为了对自己教学进行正确的估价,找出提高途径。 (三)以适用性为原则,注重各专业的职业特点。 课程评价体系应具有专业特色,在评价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时,应着重考查教师是否将工作岗位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应;是否将专业课程内容与最新行业标准相对接;是否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是否将安全生产、6s管理等企业元素注入到教学当中,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四、评价的标准和内容 在专业群“135”的教学模式中,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教师已经从中心主导地位转变到了意义建构的引导者、促进者,是学生的伙伴,所以评价的标准也相应转变成了教师是否为学习者创设了一个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情境;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是否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知识和能力、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和达成。 评价的内容具体包括:
(一)任务教学设计评价。
分值:30分。 观测点:教学内容组织;课程整体、单元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资源利用。 主要指标:
1.依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的课程能力目标;围绕能力目标,组织起来的符合职业岗位工作流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知识、理论、实践,能满足职业岗位实际需求。
2.课程目标是能力培养,选定的任务具有职业岗位实际应用背景,并能承载起教学内容,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任务符合职业岗位能力培养需要,能力目标明确,任务训练贴切职业岗位工作流程,注重了理论知识的运用,考核有标准。
3.设计了详细的教学步骤,明确规定了每个单元教学时间段内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内容。
4.利用学校现有仪器、设备、仿真软件、实验场所,及其资源,对学生进行任务实施和任务训练。 (二)教学准备评价。 分值:20分。 观测点:课程整体设计材料;课程单元设计材料 主要指标:
1.课程整体设计应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符,体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与工作岗位对接,与相应的职业资格任职要求的内容相连(注明相应证书的等级)。
2.按课程所对应的工作岗位和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应等级要求设计课程培养目标。
3.项目的选取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难易适中。
4.教学内容应与最新的行业标准相一致。
5.将企业元素渗透到整个课程设计中,注重学生安全生产等职业素质的培养。
6.教学资料齐全,有单元设计、单元详案、ppt课件、相关行业标准、工作任务单、项目任务书等。
7.课程单元设计与课程整体设计一致,拆分合理,使每个教学单元都能对应整体教学目标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8.有明确的训练目标、训练方式和可检验的结果。
9.注明单元教学活动场所和所需要的材料、工具。 (三)教学过程评价。 分值:30分。 观测点:教师听课评价;学生评教。
主要指标:
1.适应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学环节灵活多样,形式多变;
2.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环节运用自如,恰到好处;
3.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组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方法逻辑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
5.能运用指导讨论和有效的提问技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创新、实践。
6.内容讲授和学法指导简单明了,易被学生接受。
7.尊重学生人格,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差异;
8.学生学习愉快、轻松、有序、和谐。
(四)教学效果评价。 分值:20分。 观测点:任务训练过程材料;任务训练成果;学生考核。 主要指标:
1.任务训练过程的记录,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2.对学生的考核材料,任务实施的成果(如:产品、作品、作业、实验报告等)应具有可量化性;
3.结合课程特点由学校对学生进行理论考试、实操考核或通过职业资格考试等来检验课程教学的效果。 课程等级的确定:
优秀:得分≥90分;
良好:得分≥75分;
及格:得分≥60分;
不及格:得分<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