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中心 活动报道

中高融通趋势强 课程建设有方向

——渝中区中职财经商贸区级教研活动

为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顺应中高职融通的发展趋势,各职业院校的会计人才培养机制也要有新的发展与转型。2024114日下午,渝中区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财经商贸类专业的老师们在中心兼职教研员孙倩茹老师主持下,齐聚重庆市工业学校,开展了“中高融通趋势强 课程建设有方向”的主题教研活动,主要针对当前中高职融通背景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考进行了交流和分享。重庆市工业学校和重庆市渝中职业教育中心共计14名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首先李红利老师就当前的会计专业整体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当前的中职部分的会计专业教育不能完全满足家长和社会的期待。尤其是伴随新职教法的施行,中等职业学校向中高职融通或者综合高中的转型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且必要,怎样使得会计专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建设课程体系才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本次教研活动的主要目的。

重庆工信职业学院与重庆市工业学校建立了中职“会计事务”专业与高职“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的3+2人才培养模式,在经过了中高职两个阶段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后,孙倩茹老师也逐渐对中高职融通背景下的会计专业课程建设有了一系列思考和建议。首先,她指出在数智化的时代背景下,会计专业人才需具备的能力不仅仅是单纯的会计核算能力,而还应该涵盖灵活运用数智技术的能力、综合进行分析决策的能力和全面参与企业业务的能力,这也是当前工信职院进行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培方案修订和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思想。但是在中高职融通教学的过程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中职直升的学生和普高秋招的学生在前置阶段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程度不同,在高职阶段如何进行专业基础课的取舍,或者在中职阶段的发展方向和课程内容上如何进行不重复又更紧密的衔接,就成为专业课教师应当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其次,教师自身的数智化水平如何进行有效锻炼和提升,也成为师资队伍增强的重点方向,只有在课程设置完善、教师能力夯实的基础上,3+2中高职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最大限度上发挥出培养高素质技能技术型会计专业人才的优势。

以上问题也引发了在座各位老师的热烈讨论。论点1:在高职阶段进行分层次教学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大家建议通过区分生源分别进行专业课课程设置和内容侧重,来达到平衡中职3+2学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对专业基础课程的需求;论点2:学科课程也应当顺应时代和社会需求进行更新。如针对跨境电商这一类新兴行业进行财务处理,是目前社会需求较大的部分,尤其体现在外汇的处理操作方面,但这部分内容是目前的职业院校会计专业课程尚未涉猎的,那么在日后的课程建设过程当中,也应当顺应时代发展,打破学科壁垒,考虑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论点3:当前对于3+2衔接或者转段考试的标准尚不明确,中高职部分对学生的要求也存在断层,需要积极开发课程和教材,从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专业技能的迁移性进行考量,真正实现阶段融通、课程贯通。

结合老师们在教研活动中的交流,李红利老师也提出了要应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满足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对会计专业提出新的要求,在中高职融通这一必然趋势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能力本位原则,即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仍然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跨越学科限制,提升综合能力;2.产教融合原则,即深化产教融合,完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教学模式;3.课程内容与行业要求对接;4.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强调“够用、渐进、衔接”,中职课程需要重基础,强应用,高职课程则应当重实践,强创新,既要有衔接,也要有区别,在真实模拟环境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5.注重模块化和项目化教学,努力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工作体验,构建出具有地域特色和职业特点的中高职课程体系;6.继续资源整合和优化,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特点,实现中高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7.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增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次活动促进了中职财商类教师对中高职融通背景下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的理解,加强了区域间学习交流,为日后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完善思路。

供稿:研究中心 文:孙倩茹 图:孙倩茹

审核:胡侯乐 刘娟 朱喜祥